Skip to main content

Posts

藝術家的氣餒

今天,我教一位孩子畫畫,畫在紙碟上。他起初很高興地叫我看他剛剛上色的部份,是彩色的。那很好啊!後來,我自己無無聊聊,於是也把紙碟拿過來畫。誰知,我身旁的孩子看見,便帶著羨慕地說:「你畫得好美啊!我要用你那個。」 這當然不可以喇!孩子說了幾次要用我的紙碟,然後我便說教他畫。原來他看中我的漸變效果,於是我慢慢教導他。他越畫,越不快樂。後來,他甚至不願意再提起畫筆來畫。你知道是為甚麼嗎? 原來,他覺得自己畫不到期望的效果,所以他很氣餒,覺得自己做不到。我再慢慢引導他,又鼓勵和讚賞他,好不容易他再次嘗試了,也好不容易,他終於滿意自己所畫的。然後,他開始雀躍。在這期間,我說:「我也有試過畫得令自己很不開心,因為覺得畫不好,但慢慢畫就可以了。」 因為孩子的氣餒,因為孩子的不肯再動筆,我就知道他是一位藝術家,因為他對自己作品的要求很高。 下課時,我看見他滿足的笑。

也是三歲多的孩子

昨天,我教一位三歲多的小女孩畫瓶子,畫完出來,媽媽一看畫作,便黑著臉說:「是她畫的嗎?」我還傻傻的很高興地說:「是啊!」媽媽立刻說:「她在家畫不到這麼大的圓形。」 後來,我想起畫作中的一個地方,是小孩子自己的創意,而且是我很欣賞的。於是,我又傻傻的、很高興地走去跟媽媽說,媽媽也是黑著臉的說一句:「是她做的嗎?」我也說是啊! 過後,我才醒悟過來,這位媽媽並不相信是她孩子的作品,而且她很不高興。 我知道三歲多的孩子很少能畫出一個大圓形,而且她女兒的作品不太有塗鴉的味道。在她的年紀來說,她昨天的瓶子是超班了。媽媽的懷疑,是很正常的事。但是,她好像不知道,她的女兒本身,是真的有點超班,在我所教授過的幼童來說,她的能力的確比較高。 也許,孩子在家真的不會畫這麼大的圓形,而我也解釋不了她昨天怎麼做得到。我是這樣上課的: 一上課時,因為知道她只有三歲多,所以我有握住她的小手來畫第一筆,也就是最大的那個圓形。其實,家長並不需要太擔心老師在限制孩子,或者在用「倒模」教學,因為絕大部份的孩子,都不會容許你完全控制他,他們很有意欲要「自己來」。我是握住她的小手,我的目的是讓年幼的孩子感受得到,要畫很大的東西時,手部的郁動是怎樣的,但十個有九個的孩子,在這個時候都不會是機械人。孩子自己在用力控制畫筆,筆的軌跡是跟著她的力量去走,而不是跟著我的。所以,圓形確實是她畫的。她畫的時候,我也很驚訝,因為我感覺到她整隻小手臂的郁動,我驚訝於她懂得運用整隻手來畫手圓圈。 我想,以後再有家長質疑的話,我應該回應說我是有握住她的手,但你可回家試試看,手是握住了,但控制畫筆的絕對是她自己。 我後來很高興地跟家長說的,是她女兒的剪貼,但家長也在懷疑是不是她做的。反應遲鈍的我,那刻竟然沒有說出真實的情況。在課堂上,我所做的只是兩件事,一是按孩子的意思給她剪小圓形,二是幫她塗膠漿,然後交給她。要把小圓形貼在哪些地方呢?我沒有說,連一點指引也沒有,是她自己決定的。但她貼出來的效果很好,那應該完全是屬於她的驕傲。 如果我反應不遲鈍的話,我應該在當刻便這樣回應: 「你可以不相信老師,但請你相信你的女兒,她是很有才華的一位小女孩。」

富察令兒重出江湖了

我已暫停教畫好一段時間,因為想有多點創作的空間,但近日我重出江湖了,而且有很好的體驗呢!這個體驗是,我為一位很年幼的孩子而有不少驚喜,驚喜得令我想寫篇文章來分享一下。 我跟一位三歲多的孩子第一次見面,他在媽媽離開了他的視線範圍後,正常地哭了起來。他哭得怪可憐的,我走到他的身邊攬住他,但他還是一直的哭。不過,他沒有因我的攬攬而退縮,其實也叫我有點放心的了,因為我想他並不是很怕我,而只是在陌生環境下不見了媽媽。他說媽媽會來嗎?我說會啊,就像你回學校之後,下課時媽媽也會來接你一樣。然而,他當然還是在哭,於是我便容許媽媽也坐在他的附近,讓他看見媽媽。 孩子果然沒有哭了,課堂可以開始,但他卻也正常地不回應我的提問,完全不給予反應。比如是,我們要畫一個瓶子,我給他看很多瓶子,問他哪個最美麗呢?他只是呆呆地望著我。在我「吃了不少檸檬」之後,他開始畫瓶子了,也如我所料地,他的「瓶子」佔了整張畫紙的一百份之一。 三歲多的孩子,他們畫畫時通常只會郁動手腕,因為他們未會控制整隻手臂來畫東西。但我還是請他試試再多畫一次較大的瓶子,因為我們要在瓶子上畫許多圖案,而他很乖地再試一次,出來的當然也是很小的東西。於是,我便很誇張地張大我的雙手,說不如畫一個好大好大的瓶子吧?然後,「驚喜一」出現了。 他真的畫了一個大圓圈,你知道嗎?我是驚訝得不得了,因為我沒有見過三歲的孩子可以畫出這麼大的圓形。而且,他用了一個我想像不到的方法來畫。我說過,他這個年紀不會運用整隻手臂來畫東西,他還是運用他的手腕來畫,但手臂不郁動的話,鉛筆的軌跡怎麼可以走得遠呢?原來,他想到把自己的手變成圓規,他把握筆的地方調高了,於是手和筆頭的距離遠了,然後自己的手成為定點,像圓規的軸心,然後他再控制鉛筆在外面走成一個孤線,於是圓形出來了。這是驚喜一。 驚喜二,是因為他的不聽話。 畫了圓圈後,他應該要在圓圈裡面畫圖案,但他卻在圓圈以外的地方寫數字,他寫 1,2,3,4,5 ……。我見他寫得這麼高興,於是繼續讓他寫,雖然他的媽媽一直在旁,但作為繪畫老師的我沒有壓力,就讓孩子繼續寫。我要讓他做喜歡的事,他才不會害怕這個陌生的地方。而且,我在想,三歲的他頂多只會寫至 10 罷了,不會寫到 100 的吧? 1-10 都寫完了後,我請他在圓圈內寫數字。我的盤算是這樣的: 1....

我們在擁抱廣東話嗎?

其實我們香港人,是否真的如此珍惜我們的語言? 我們高呼廣東話的優秀,我們讚揚廣東話詞彙精警生鬼,又是「武林正統」,保留了許多古音古字,甚至是細讀唐宋詩詞的最佳語言。說來說去,廣東話最厲害的地方,我想是與古典文學的連繫,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養份。 作為一個修讀中國文學出身的人,我是打從心底認同和支持,但我又同時有一種疑惑。是的,曾主席說學習唐宋詩詞的話,最好以廣東話來讀,他以李清照的〈聲聲慢〉來做例子: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」,他說以廣東話來讀才能合平仄,而且又能讀得到原本的入聲字。這個例子是好得無比了,但我心裡的疑惑是,有多少香港人珍愛〈聲聲慢〉?有多少香港人,重視古文詩詞? 有人以「文化傳承」來撐廣東話,有人以歷史悠久來撐廣東話,有人以讀古文詩詞的優越來撐廣東話。如果廣東話是保留了最多中國古音古字的語言,而這是廣東話的優勝之處,那你有重視和珍惜這個優勢嗎? 在香港,還有多少個中學生修讀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?還有多少中學有開設中國文學這一科? 在香港,有多少父母在孩子還未上幼稚園時,已經跟孩子說英語?幾年前的一件小事,我記憶猶新。我乘搭屋村的電梯,電梯內有一位婆婆,婆婆跟一位兩、三歲的小女孩說話,問她袋子上的圖案是甚麼。小女孩回答說: "Bird." Bird? 我平生第一次對bird這個簡單的詞語感到驚訝。我驚訝於小女孩竟然用英語來回應,她不是說「雀仔」,而說 "bird"。孩子年紀小小,處在無時無刻、隨時隨地認識這個新奇世界的年齡,有多少新鮮事物,她是以英語來認知?在馬路上飛跑的是car,在天上飛翔的是bird,在海面上浮著浮著的是ship吧? 香港人,假如你不是懼怕北方的強權壓下來,在太平盛勢之下,你有多珍惜你的語言?你有多重視你的語言所能帶給你的優勝之處?除了高喊,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怎樣的社會現況,來體現我們對自身語言的愛惜?

我們的壞蛋小甜心

我們的壞蛋小甜心 嬲嬲豬國王 我的幻彩小貓咪,完全脫離了我的風格,成了我筆下罕有的壞蛋一族,那是因為創作者已經不只我一人。 上課時,我想啟發孩子們的創意,於是我畫了一隻貓咪的輪廓。我為貓身上了色,有紫、粉紅、藍、黃等色,還在她的屁股上加上兩顆星,以及深紫色的彎尾巴。這全都為了激發創意,所以我刻意畫得天馬行空。 我留下沒有眼鼻口的貓臉,讓孩子們繼續創作。誰知他們的創意比我更天馬行空,貓咪有可愛的眼睛,卻又青筋暴現;她有可愛的頭花,卻又長有魔鬼的角。而且,原來她留有一頭短髮,並多長出一條藍色的尾巴。孩子們為她起名叫壞蛋小甜心 —— 一個集可愛與邪惡於一身的名字。嗯,我需要多幾秒鐘來接受我的貓咪。 然後,孩子們繪畫自己的作品時,我看見國王變成噴火的哥斯拉,連皇冠也彈飛了起來。於是,我有點老懷安慰之感,感謝壞蛋小甜心的「犧牲」。

賣火柴的女孩?

火柴願 這幅畫,是我為了繪本創作班而畫的。 當我將畫作拿出來的時候,孩子們都很識趣地大聲嘩嘩嘩,這是他們給我的驚喜。但一遍「嘩」聲過後,他們那屬於現實的腦袋開始轉動了。 他們說:「賣火柴的女孩很窮的呀!怎會有這麼美的裙子呢?」(噢!這裙子……很美嗎?我還以為自己畫了一條普普通通、單調沒款式的裙而已。) 「怎麼火柴的火這麼大啊?」 「火和星星怎會在一起的呀?」 還有的是女孩的微笑。她本身是沒有口的,就像我平日所畫的女孩一樣,欠缺一張口。孩子們都覺得很遺憾怎麼我沒畫口,他們說有了口會可愛很多的啊!於是上課時,我趁著空檔便給她畫了一個微笑。 我這繪本創作班,是希望孩子能以他們所喜歡的故事為藍本,然後加進自己的創意去改編,成為屬於自己的故事。這個穿「美麗」裙子,又將火與星星黏在一起的女孩,就是我所改編的賣火柴的故事。 我告訴孩子們,因為原著太悲慘了,所以我想將故事變得快樂一點,讓女孩快樂一點。因此,你們在這幅圖上,一眼便認得出那是賣火柴的女孩,但又感覺不一樣了。她快樂了、有希望了。 嗯,孩子們很善於找不同,但我希望他們更善於發揮他們的創意。在創作的世界,不但火柴的火可以很大、很光,馬也可以飛,白兔亦可以吃刺身,是吧?

畫寫實畫的體會

我小時候不喜歡寫實畫,沒有甚麼特別原因,只不過是不懂得欣賞。中四選讀美術時畫素描,我不知所措又經常失敗。寫實畫好像一直都不在我的世界,更不在我的繪畫世界。 年紀大了,我開始懂得欣賞寫實畫的美。當我欣賞《納尼亞傳奇》電影時,我驚訝那隻電腦效果獅子的美麗毛色與質感。欣賞《汽車總動員 / Cars》,那許多美麗不已的各國風景叫我目瞪口呆。你可以說,寫實畫還不如拍個照片吧?嗯,假如真的畫得跟實物一模一樣,是的,那為甚麼不拍照呢? 這句說話,也許我亦曾說過?記不起了。但我想,這句話首先漠視了寫實畫所展現出來的,畫家的深厚功力吧? 不高談闊論,我只是想抒發一下我嘗試畫寫實畫後的體會。 我畫了一隻小貓和幾隻鹿,然後我發現了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。畫寫實畫,可以幫助我去認識我所畫的動物,發現牠們更多我不曾留意的美麗,因為在繪畫時我需要十分仔細地打量牠們。原來,在一隻鹿身上,有不同色澤的毛分佈在牠身體的不同部份。原來,梅花鹿的背上,從頸到尾巴,有一行特別深色的棕色。原來,雄鹿的角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形態,我說的是不同品種的鹿,而相同的是鹿角為牠們加添無比的王者氣派。 我從前覺得鹿的體態很優美,現在才明白,牠們的姿態、毛色、眼神,都美麗不已。然後,我覺得寫實畫就是「禁不住要畫出來的美麗」。因為這個世界太美麗了,所以喜愛繪畫的人,就很想能把他們畫出來。那跟拍照不同,不同的顏料展現出不同的感覺。水彩、木顏色、油畫,甚至是木雕等,儘管有99%的寫實程度,但媒材本身也會為作品賦予不同的感覺。 創作的世界,原本就應該是多元的。